国企改革“先苦后甜”未来可期
□记者 强勇 哈尔滨报道
5年来,先苦后甜黑龙江省国资委出资企业经济效益持续向好,国企改革扭亏增盈近40亿元,先苦后甜资产总额、国企改革所有者权益、先苦后甜营业收入、国企改革上缴税金等关键指标增长明显。先苦后甜黑龙江国企已由“改革脱困”进入“高质量发展”阶段,国企改革呈现出靠改革创新、先苦后甜靠市场机制、国企改革靠自力更生的先苦后甜新特征。
黑龙江国企改革一路走来,国企改革在市场大潮中历经沉浮与考验,先苦后甜有的国企改革企业摆脱了对政府的输血依赖,最后破茧成蝶;有的先苦后甜企业出现了较严重的“市场不适症”,甚至在大浪淘沙中退出了历史舞台。国企改革过程中“有苦有甜”“先苦后甜”,殊为不易。
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,黑龙江不少国企历史遗留问题多、包袱重,偏重于资源型、传统型和公益型,盈利能力不够强。这些特点导致其寻找合适的战略投资者偏难,在混改方面可选择的路径相对偏窄。
几年前,一家有着辉煌历史的老牌国企为谋求更好发展,数次尝试进行混改,均功败垂成。有合作意愿的多家投资者都不是战略投资者,资本运作多,产业协同少。投资者或要求签订对赌协议,或采取明股实债方式,要求高额回报。
“人”的问题也是国企改革面临的一大考验,如何在改革过程中解决好大家关心的“位子、票子、面子”问题,是其中关键。改革从高位推动到基层贯彻执行,上下必须“拧成一股绳”,否则就可能功亏一篑。
国企改革是东北振兴的重头戏,是影响东北转型发展的关键。近年来,黑龙江从上到下凝聚改革发展共识,“真刀真枪”改革,“真金白银”投入,推动了国企改革进入“深水区”。
曾经的亏损大户龙煤集团,现在已成为东北煤炭行业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企业集团,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抓住了“三项制度”改革的主要矛盾,改出了活力。集团总部机构和管理人员分别精简78%和59%,目前集团在岗职工与2019年相比减少约万人,如此改革力度以往几乎未有过。
“改革最怕患得患失、犹犹豫豫。”采访中,大多数干部和企业家都谈到,改革只有“动了真格”,才能真正打通堵点、解决难点、消除痛点,最终尝到甜头。
“而今迈步从头越。”黑龙江国企改革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,还容不得松口气、歇歇脚。进一步提高国有资产的收益率、加快从资产管理转化为资本运营、实现国企发展稳中有进,仍需付出艰辛的努力。
(责任编辑:综合)
-
编者按:地产触底 ,缓慢恢复,AMC跑步进场。乐居财经特别推出《起底地产AMC》系列,追踪、洞悉AMC纾困地产的模式与前景。本期推出系列②之信达啃硬骨头:左手许家印,右手郭英成。文/乐居财经 吕秀伦反 ...[详细]
-
市场静待美国通胀报告,欧美股债平稳,油价小幅回落,欧洲天然气跌近2%
市场静待美国通胀报告,欧美股债平稳,油价小幅回落,欧洲天然气跌近2%卜淑情08-09 17:47经济学家预计,美国7月CPI同比增速将从6月的9.1%回落至8.7%。8月9日,市场继续静待美国公布7月 ...[详细]
-
以格式条款形式规定消费纠纷处理方式、管辖法院对消费者不公的问题8月9日,中国消费者协会独家回应《中国消费者报》,中消协表示,从各地消协组织接到的投诉来看,“格式条款指定管辖”现象确实存在,比较典型的就 ...[详细]
-
暑假已经过去一半,这也是“双减”落地后的第二个暑假。从繁重的校内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中解脱出来后,过去家长操心的假期安排,孩子们现在有了自己的想法。但与此同时,还有一些培训班打着暑期托管名义继续经营 ...[详细]
-
里士满联储行长Thomas Barkin表示,美联储在降通胀方面不会畏缩不前,但也提醒称,过程可能不会一帆风顺。“我们致力于让通胀率回到2%的目标,我们将尽其所能实现这一目标,”Barkin周二在西弗 ...[详细]
-
我的钢铁网【导语】:近期生猪价格弱行,8月9日Mysteel农产品网检测的全国外三元生猪出栏均价在21.11元/公斤,较昨日下跌0.12元/公斤,最低价黑龙江20.02元/公斤,最高价广东23.70元 ...[详细]
-
来源: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资料图据湖北省纪委监委消息:前期,经湖北省委批准,湖北省纪委监委对湖北省商务厅原党组书记、厅长秦军严重违纪违法问题进行了立案审查调查。经查,秦军丧失理想信念,背弃初心使命,对 ...[详细]
-
每经记者 崔智明 近日,交通运输部就《自动驾驶汽车运输安全服务指南试行)》征求意见稿)公开征求意见。交通运输部官网显示,征求意见稿共分为适用范围、发展导向、车辆要求、人员要求、安全保障等九大项内容 ...[详细]
-
FF:2022年第三季度运营亏损约8100万美元 公司总资产5.41亿美元
· 美国环境保护署 “EPA”) 的官方续航里程评级高于预期· FF 91 性能指标超出预期目标· 位于美国加州汉福德的 ieFactory California 完成生产制造第六个里程碑· S-1/ ...[详细]
-
进口大豆的主要用途是压榨食用油和生产豆粕。豆油需求下滑、饲料需求不振,抑制粮食进口需求。2022年至今,中国的粮食进口呈现“量减价增”的特点。今年1-7月,中国进口粮食同比减少7.1%,但进口金额同比 ...[详细]